【东吴人文工作坊】“我在苏大学历史”之《近代中日竞争与东亚国际贸易》
时间: 2022-04-24  作者:   浏览次数: 79



应东吴人文工作坊之邀,苏州大学bet体育在线官方网站历史系张传宇老师于2022413日下午以《近代中日竞争与东亚国际贸易》为题,面向历史系师生进行线上学术讲座。讲座由王晗老师主持,在线听众170余人。

张老师首先解释讲座主旨,即欲从中国立场出发,以“亚洲间贸易理论解读中日国际贸易力量的消长,进而呈现近代东亚贸易格局发生逆转的历史过程。并提示听众留意两个与此相关的重要问题:

1.近代中日两国的工业化如何对东亚国际贸易格局产生影响。

2.近代日本如何以及何时树立起相对于中国的国际贸易优势。


进入正题后,张老师详细阐明日本学术界“亚洲间贸易”理论的产生背景,并认为该理论欲以日本为本位重塑历史叙事,以此替代西方中心史观。而目前中国所处的历史时期与1980年代的日本具有某些相似之处,比如都处在国力与民族自信心迅速提升之时。因此应当留意日本提出的有关理论对今日中国的启示,我们大可从自身立场出发对有关理论进行吸收与完善。

1840年以前,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已存在由华商及中国帆船支撑的贸易网络。及至鸦片战争后,上海等新开口岸迅速崛起,欧美洋行在偕粤籍买办北上贸易时,亦带动广东资本顺势发展。此后随日本开国,以及1871《中日修好条规》1882《中朝商民水路贸易章程》的签订,以粤、闽、江浙、山东籍为主的华商群体不断在东亚海域扩充其贸易网络。最初日商依附于华商贸易网络,但1880年代在其国内舆论出现收回利权热潮时,日商却无力在对外贸易中与华商争衡,加之中日关系围绕朝鲜控制权迅速转冷,使中日贸易关系出现变数。

详言之,在日本当局加强对华战备的同时,日商则开始探索摆脱华商贸易网络的途径,并尝试建立自主贸易渠道。而其在传统行业多次失败后,便将打开贸易局面的希望寄托于进行工业化。自1880年代中期起,日商抓住国际机遇,在棉纺织领域着手工业化改革,并初现成效。甲午战争结束时,日商已能在近代化棉纱纺织领域的原料采购、运输、生产等环节摆脱对华商的依赖。不仅如此,在中日两国签署《马关条约》后,日商还得以在日本当局政治手段的协助下,于台湾及朝鲜压倒华商势力,并利用清朝赔款加速完成工业化。在诸多有利条件之下,此后直至日俄战争爆发的十年间,日商不断侵占华商在东亚国际贸易中的份额。日俄战争结束后,日商已基本控制来自中国的商品进口,并能独立进行日货对华北及华东出口,华商则仅保留部分日货的对华出口渠道而已。到一战前夕,东亚日商贸易网络基本形成,而该过程亦可视为对东亚华商贸易网络的肢解与取代。

在答疑环节,校内外多位听众先后就历史与现实的关系、日本学术界的研究特色、近代日本企业的人员结构、华商在面对日商挑战时作何反应等问题提出疑问,张老师逐一进行解答。线上听众不仅积极提问,并且在评论区热烈讨论,从中可见在战争或政治题材之外,中日关系史的其他领域亦是青年学子们的关心对象。希望经过本次讲座对有关研究领域及史事的介绍,能够激起同学们更多思考。